极目新闻记者 柳之萌 11月7日,江苏苏州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,自家3岁孩子在“好想来零食乐园”拿了两块泡泡糖未付款,孩子母亲发现后及时送回并...
数千元羽绒服只卖398元,直播间“静音”骗局往私域引流,女子投诉第2天商家关店跑路了
“静音”直播成了一种售假新方式。主播全程不提品牌名,用高仿外观和盗用的产品线名称来诱导消费者下单。
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。平台监管已经注意到“静音直播”,但更隐蔽的方式随之出现。一些直播间放弃了平台内交易,只做引流。他们用“精装专柜”和“免税店”等话术,把观众导向平台无法监管的私域渠道。
新黄河调查发现,售假行为正从平台内欺诈转向跨平台交易,形成了一条规避监管的链条,消费者权益保障更难。
“顶奢暴风雪”:398元的“静音”骗局
11月8日凌晨,一个名为“银泰大牌折扣”的短视频平台直播间在售卖一款羽绒服。主播推销的这款羽绒服售价398元,外观酷似FILA(斐乐)经典的红白蓝配色。
为规避平台监管,主播展示了多种技巧。最直观的是视觉诱导,直播中展示的衣服,胸前和背部的Logo与FILA的“F”标几乎一致。其次是“话术锚定”。主播反复强调这是“大名鼎鼎的暴风雪系列”“能抗零下30℃”“米兰时装周走秀款”,以此获取信任。
这是一场典型的“静音直播”。所谓的“静音”并非指主播不说话。恰恰相反,主播在直播间里话术不断。只是,主播在长达数小时的直播中,刻意规避了平台AI的关键词审核,从头到尾没有说出“FILA”或“斐乐”这两个品牌名称。
记者核实发现,“暴风雪系列(BlizzardSeries)”确实是FILA品牌旗下的高端功能性产品线,官方售价高达数千元。
但在整场直播中,主播没有说出“FILA”或“斐乐”二字,而是用“顶奢大牌”“富人穿搭”等词汇代替。商品链接中也只有编号“423”,没有任何品牌信息。
“这是一种更隐蔽的售假方式。”一位电商业内人士分析,“他们盗用FILA的视觉外观和高端系列名,用398元的低价吸引那些‘听说过品牌,但不了解详情’的消费者。消费者以为占了便宜,实际买到了仿冒品。”
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消费者反映了类似的遭遇。有人表示收到货后才发现Logo存在细微差别,“有的‘F’是反的,有的‘A’中间完全封闭。”还有消费者在直播间询问品牌,主播含糊其辞,只称“大家都认识的品牌”。
由于主播没有口播品牌名,当消费者发起维权时,商家往往以“自主品牌”为由,拒绝“假一赔三”的赔偿。
“专柜直播”引流,“私域”成交
“静音直播”利用了平台规则漏洞,但另一种手法更隐蔽:将平台流量导入“私域”渠道。
11日中午,一个名为“蒙口海外仓”的短视频平台账号有数百人观看。该直播间并不直接销售商品,只做引流。
这个直播间在布置上花了心思。主播身着统一制服,在仿冒的奢侈品专柜环境中展示商品。背景墙Logo、主播丝巾,到购物盒与手提袋,都使用了Moncler(“蒙口”)的品牌视觉元素。蒙口(Moncler)是一个源自法国、总部设在意大利的奢侈时尚品牌,以其高品质的羽绒服而闻名。
展开全文
直播间标题“蒙口意大利免税版”,是利用消费者对“免税”和“海外仓”的模糊认知,来营造“平行进口正品”的印象。
在长达数小时的直播中,主播没有上架任何商品链接。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一个目的:引导用户加入“粉丝群”。“点开主播的头像,有一个加群二字”,主播在录音中反复教学,“你们就能找到‘蒙家’的一个‘天花板’了”“群里有车车(购买链接)”。
记者调查发现,这是一个“公域引流,私域成交”的链条。商家在短视频平台公域利用“精装专柜”和“免税版”话术吸引眼球。通过“加群”指令筛选客户,将其转入粉丝群。最后,在群内发布个人号,诱导用户添加个人好友,完成私人转账交易。
按照主播指引加入“蒙口专场粉丝群”后,群管理员在群内发布手写的个人号。添加该个人号时,系统弹出了“诈骗行为”的高风险警告。添加成功后,该名为“四季名店【37号店】可可”的个人号,其介绍是:一个自称“深耕奢侈品行业15年”、陈列着路易威登、迪奥、大鹅等数十个奢侈品牌仿冒品的商店。
当记者询问对方所售商品是否为真品时,对方坦言:“正品一比一复刻的呢。”
为证明其仿冒品的“专业”程度,对方随即详细罗列了其“全网唯一”的发货标准,声称不仅“吊牌条码款号对应官网一致”,甚至“吊牌内置NFC电子感应防伪”。此外,全套包装均号称“原版”,包括飞机盒、磁吸礼盒、购物袋、丝带、衣架和防尘罩。这种将高仿品包装成“无限接近正品”的销售话术,已成为这条灰色产业链的终点。
对短视频平台而言,这种模式把平台直播间变成了非法交易的“广告平台”。对于被诱导至私域完成交易的消费者,他们将维权无门。
维权困境:“商家跑路”与“平台推诿”
无论是平台内的“静音售假”,还是平台外的“私域引流”,消费者最后都面临相似的维权困境。
上海消费者小赵(化名)今年7月15日在短视频平台“奥莱时代”直播间,花费129.9元和69.9元购买了两件T恤。
“主播当时口播是‘阿迪达斯正品奥莱折扣’,吊牌和包装也都印着Logo。”小赵告诉新黄河记者,但收到货后,她发现颜色、走线、水洗标与正品完全不符,Logo歪斜,二维码也无法跳转官网。
小赵将正品与假货的对比图提交给平台,要求按“假一赔三”处理。平台的回复是:“这是制造问题,不是假货。”
让她无法接受的是,就在她投诉的第二天,该商家关闭了店铺,“跑路”了。
“商家跑路了,平台反倒说不是假货。”小赵说,她随后陷入了长达数月的维权。平台客服先是表示“商家已无法联系,无法退款”,最初仅愿意赔偿5元优惠券,直到11月8日才最终赔付了等额优惠券。
“奥莱时代”跑路并非个案。一些售假商家采用“矩阵号”的方式规避监管。“避雷龙哥尾货!”一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曝光,这家在短视频平台售卖耐克羽绒服和鞋的店铺,“有好多账号,夫妻俩换着直播”。
该消费者称,主播在直播间声称是“正品奥莱工厂货”,并反复强调“假一赔三”。他购买的四件商品送往得物、识货等渠道鉴定后,均被认定为假货。但当他向平台投诉时,却再次受阻。“平台要求必须走他们指定的鉴定渠道,其他平台的鉴定证据不被认可。”
高价商品同样有风险。今年10月11日,上海另一位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的“霍克HawkDK”店铺,花费3300元购买了一件Barbour油蜡夹克。收到货后,鉴定平台显示为“假货”。该消费者要求商家按承诺“假一赔四”,但商家的回应是“敷衍、拖延,或不回复”。
从“静音直播”诱导,到“日抛型”店铺跑路,再到平台以“非指定鉴定”“联系不上商家”为由拒绝赔偿,一条售假与规避追责的链条浮出水面。
多位消费者在采访和投诉中质疑,平台在处理假货纠纷时存在“推诿”嫌疑。
“我投诉假货的第二天商家就跑路了,平台不应该承担责任吗?”小赵反问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》规定,平台对商家有资质审核义务,并在“应知明知”其售假时承担连带责任。但面对商家“打一枪换个地方”的游击战术,平台的监管“慢了半拍”。
业内人士指出,仅靠关键词的AI审核,处理不了“视听分离”的“静音售假”;对“公域引流、私域成交”的行为,监管也难以介入。消费者提供了确凿的假货证据后,平台如果仍以“流程问题”推诿,甚至在商家跑路后拒绝垫付退款,这就纵容了售假,并将维权成本和损失转嫁给了消费者。
(新黄河调查组出品)
相关文章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