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观察者网 阮佳琪】 “强占”中资企业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断,前去布鲁塞尔参会的荷兰首相汗流浃背了。 当地时间10月23日,欧盟领导人峰会在布鲁塞...
死不悔改?中荷还是没谈拢!荷兰拒绝归还治理权,“最大输家”诞生,26国一起请中方高抬贵手
据澎湃新闻报道,10月21日,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那通电话,本被外界看作安世半导体风波的转折点,可结果却让期待降温。荷方在通话里反复提“要找对各方都有利的方案”,可对当初强行接管中国企业子公司治理权这事,既不认错,也绝口不提归还。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哪是想解决问题,分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,拿抢来的企业当筹码,想逼中方让步。
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很清楚。中国的闻泰科技几年前正正规规出资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,这些年靠着中国市场和资金支持,安世不仅发展得越来越好,还给荷兰贡献了不少税收。可今年9月底,美国刚出台针对中资企业子公司的新规,荷兰第二天就紧跟着行动,直接冻结安世全球资产,把闻泰科技的股份几乎全移交给第三方,只象征性留了1股,还把中方任命的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给罢免了,搞得中方管理层连公司系统都登不进去,员工工资都发不了。这哪是什么正常商业管制,完全就是公开的“硬抢”,连彭博社都忍不住说,荷兰用冷战时期的《物资供应法》干预一家中国公司,在欧洲几乎没先例。
编辑
更让人看清真相的是后来披露的法庭文件,里面明明白白写着,今年6月美国商务部官员就和荷兰外交部开会,要求换掉张学政,不然就把安世列进美国实体清单。荷兰嘴上一直说“没受美国胁迫”,可从阿斯麦光刻机出口限制到这次安世事件,荷兰的动作每次都跟美国政策节奏高度同步,这种“巧合”谁能信?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屠新泉教授说得很到位,荷兰这么做,根本没考虑全球供应链的稳定,完全是被地缘政治牵着走。
中方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很明确。王文涛部长在通话里直接点出,荷方的做法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,必须从大局出发,守着契约精神和市场化原则,赶紧把问题解决好,还得保护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。可荷兰就是油盐不进,到现在安世中国区的运营系统还瘫着,员工讨薪无门,其他中国企业想跟安世正常合作都难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崔洪建教授分析得透彻,荷兰这是想当“跨大西洋派”的急先锋,主动配合美国,可他们忘了,现在的中国早不是以前,手里有足够的反制手段。
展开全文
编辑
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,10月4日就发布出口管制公告,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和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。这一下直接打在要害上,安世超过70%的封装业务都在中国,没了中国这边的供应,它全球供货能力立马受影响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还有张“稀土牌”,汽车的电驱、传感器这些核心部件都离不开稀土,全球也就中国能满足整个欧洲汽车行业的稀土需求。现在欧洲车企的稀土库存最多只能撑60天,丰田高管都说“中方60天就能让整个汽车产业停摆”,这话真不是吓唬人。
眼下最着急的其实是欧洲车企。安世供应着欧洲近3成的汽车芯片,现在芯片供应已经有了缺口,要是再加上稀土断供,生产线停摆就是迟早的事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、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都急着发声,呼吁尽快解决问题,怕的就是停产危机。这也是为什么26个国家会一起出面,希望中方高抬贵手——他们很清楚,真要是贸易战打起来,欧洲汽车产业扛不住,荷兰更是会成为“最大输家”。
编辑
荷兰现在的处境其实很尴尬。强行接管安世,首先就丢了中国市场的订单和投资,安世因为没法正常供货,还得面临欧洲车企的巨额索赔。更严重的是国家信誉没了,以后中国企业谁还敢去荷兰投资?可荷兰还是抱着侥幸心理,觉得能靠手里的“筹码”逼中方让步,却没看清现在的局势:全球供应链是双向依存的,单边搞制裁、搞掠夺,最后只会反噬自己。
接下来的60天会很关键,欧洲车企的稀土库存能不能撑到问题解决,荷兰会不会终于认清现实纠正错误,都要看这阵子的发展。但有一点很明确,中方绝不会容忍这种违背商业规则、损害中国企业利益的行为,要是荷兰一直死不悔改,那最后付出的代价,只会比现在更大。
相关文章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