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一点板栗影响景区声誉,很不值得。 ▲民宿老板娘用洗车的水枪喷捡拾板栗的游客。图/极目新闻 文| 辛河 游客在景区内捡板栗,引发一场冲突。 据极目新...
当手机用上eSIM,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?| 新京报专栏
▲10月13日,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,已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批复许可。这意味着eSIM手机业务将在全国31个省市区正式上市销售。图/IC photo
近日,据新华社消息,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正式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许可,并在全国上线eSIM手机办理业务。手机“无卡时代”已近。
所谓“无卡时代”,是因为eSIM手机业务是一种将实体SIM卡功能集成到手机内置芯片中的技术。消费者购买具备eSIM功能的手机后,无需插入实体SIM卡,便可将电话号码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写入手机内置eSIM芯片。
无需插卡当然提升了消费者使用手机的便捷性。但这却并不是eSIM卡技术的主要价值点。它的影响可能远比消费者看到的深远。
手机产业链迎来变局
首先是对手机设计和手机产业链的影响,没有物理的SIM卡槽,就意味着手机变得更简洁、更紧凑、更防水。
内部空间得到释放,手机可以设计得更轻薄,也更符合消费美学,延续了苹果、华为等厂商近年追求的趋势:去掉所有孔和缝隙,迈向完全密封化设备。
当年苹果进军手机业后引领的最大设计变革之一,就是把电池仓密闭(不能换电池),使机身浑然一体。
去掉SIM卡槽后,也更容易实现“一体化通信芯片”与内部布局创新,主板空间可重新规划,布局更灵活,尤其是高端折叠手机、卫星通信手机、AI手机等,对空间极其敏感,eSIM让它们能腾出更多结构体积用于更大电池、散热模组或AI加速芯片。
这些变化肯定会影响到手机产业链,少一道装配工序,使手机制造工艺更简化,卡槽、卡托、卡针产业则面临淘汰,这是一个年出货量上亿的小型零部件产业,eSIM普及意味着这些零部件逐渐退出手机产业供应链,涉及几百家中小配套厂,其中甚至包括上市公司。
eSIM出现意味着手机主板设计将内置eSIM安全芯片,从卡片到芯片,这将迫使手机主板和通信模组供应商调整设计方案,意味着强化了芯片厂商(如高通、联发科、华为海思)对通信控制的主导地位。
展开全文
运营商或失去渠道优势
eSIM卡的应用还将对运营商市场产生重大影响。eSIM激活、转网、绑定都可通过云服务完成,这意味着消费者不用再去营业厅,削弱了运营商的入口优势,同时加强了手机厂商的影响力。
例如苹果或华为可以直接在激活时引导用户选择运营商或套餐,弱化了运营商渠道地位,尤其是那些优势运营商的地位。手机厂商甚至因此可以与运营商共享用户生命周期数据。
这些也是为什么运营商对这项业务不太积极的一大原因。传统SIM卡时代,卡由运营商掌控;eSIM时代,控制权可能部分转向手机厂商。未来运营商实体营业厅都有可能因此逐步走向消亡。
对用户而言,eSIM让“携号转网”更容易了,这将影响现有竞争格局,也会倒逼运营商更加注重套餐透明度、服务质量,而非“绑架式”留客。
中国eSIM手机整体比国外晚了五至七年,但最终还是走向了“试点商用”。这是因为eSIM的优点太多,已不容忽视,而且也要考虑到中国手机产业的整体发展。全球eSIM普及已超过100个国家,欧美日韩早已无卡化。中国手机品牌出海必然要涉及eSIM卡技术,中国放开eSIM,也是与全球通信标准接轨的需要。
监管需建立全新的安全机制
最后需要指出的是,eSIM卡在中国“试点商用”说明监管仍在谨慎摸索阶段。因为中国国情不同,手机号不仅是通信凭证,更是实名认证、支付、金融、社交等多重身份的入口。
eSIM把用户身份“云化”,这意味着一旦出错或被篡改,可能造成号码身份被劫持,损失巨大,因此对数据安全提出更高要求,监管部门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eSIM安全机制。这也包括防止数据跨境外流,以及防止境外运营商体系干扰国内实名制。工信部的“试点商用”将是一次连带监管安全兜底的制度性创新。
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用户群体,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用户数据格式、SIM卡管理接口差异极大,从SIM卡向eSIM过渡,将是一个持久性工程。
总之,eSIM商用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国家数字身份体系的延伸。如何在“便捷”和“安全”之间找到平衡,是中国eSIM推广的最大挑战。
撰稿 / 信海光(专栏作家)
编辑 / 迟道华
校对 / 王心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